近年來,“物流總費用/GDP”這一指標被許多人其中不乏一些專家學者,用于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流成本,通過簡單的數值比較進而判斷國家或地區物流成本的高低。例如,2021年中國社會物流費用/GDP的比值為15%,美國、日本分別為7%、5%,就得出了“中國物流成本遠高于美國、日本,分別是美國、日本的2倍、3倍”的結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這里,研究院將對此展開分析,以期對各地區客觀認識物流現狀、規劃物流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一、認識“物流總費用/GDP”指標
“物流總費用/GDP” 即單位GDP物流費用,可以理解為國家每創造一個單位的GDP需要投入的物流費用。從“物流總費用/GDP”的計算公式來看,物流總費用/GDP是單位GDP貨運量、平均運距和物流費率的乘積。
【貨運噸位/GDP】即單位GDP貨運量,這是由經濟產業結構決定的。根據網上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美國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高達81.6%,而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只有10.3%;日本第三產業占GDP中的73.3%,而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約20.5%;而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第三產業與GDP的比重僅為54.6%。美國、日本重工業比重低、現代服務業發達,自然單位GDP貨運量很低。
【貨物周轉量/貨運噸位】即平均運距,這主要是由國家地理形態、資源分布、物流貨運結構等因素決定。例如,日本國土面積只相當于我國的25分之一,資源分布緊湊,平均運距自然小得多。
【物流總費用/貨物周轉量】即噸公里物流費用,也叫物流費率,這個指標克服了平均運距、產業結構等的差異問題,更能夠客觀衡量和比較物流成本的高低。
“物流總費用 / GDP”并不代表物流成本高低!
根據前文分析,“物流總費用 / GDP”的大小受到產業結構、國家經濟地理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單純通過比值大小判斷物流成本高低并不科學。除此之外,在2019年以前官方公布物流發展數據往往會強調社會物流總費用/社會物流總額的比值,即每百元社會物流總額的社會物流費用為多少,這一指標反映的是物流成本在商品交易中的影響力,也并不能代表物流成本的高低。
那“物流總費用 / GDP”指標又代表了什么呢?
“物流總費用 / GDP”通過縱向比較,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流效率水平情況。對于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于產業結構、經濟地理等環境不會在短期內明顯變化,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物流效率的變化。但是需要正確看待這個比值,因為“效益背反”現象的存在,要獲得更優質的物流服務勢必會付出更高的代價,所以“物流總費用 / GDP”的變化并不是越低越好,或者越高越好,存在一個合理的區間。
“物流總費用 / GDP”可以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物流行業規模,但不能完全反映出物流效率水平高低。早在2011年,世界銀行發布的《物流成本與競爭力:衡量指標與行業政策的應用》報告中就有提到:“‘物流總費用/GDP’可以有效衡量一個國家的物流行業規模,但并不能反映其物流績效水平,因為兩者之間是‘非單調性關系’(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而這意味著僅憑‘物流總費用/GDP’是無法就物流發展水平或物流績效得出可靠結論的。”
延伸:目前,最權威和最嚴謹的物流發展水平衡量指標,應該是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普遍采用的“物流績效指數(LPI)”,來源于世界銀行每年發布的《物流績效指數報告》。這一指標是從各國和地區的貿易和運輸相關的基礎設施、海關和訂單管理、物流服務質量、發貨及時性、跟蹤和追蹤能力,以及提供價格有競爭力的國際貨運等六個方面進行評估。根據2023《物流績效指數報告》,中國(大陸)排名全球20位,美國、日本分別位列14、18位。
數據來源于:最航運
二、衡量物流成本高低的關鍵指標
在行業中,企業選擇物流服務通常是比較貨物平均運價(噸公里運價),即運輸費用/貨物周轉量,而在實際物流過程中,企業為物流支付的業務成本不僅僅包括了運輸費用,還有倉儲保管、管理服務費用,因此物流成本的比較應該是物流費率(噸公里物流費用),即(運費+保管費+管理費)/貨物周轉量=物流費用/貨物周轉量,代表了每噸貨物運輸1公里所需要支付的所有物流費用。根據前文所述,這個指標相較于“物流總費用/GDP”指標而言,克服了區域產業結構、經濟地理、資源分布等眾多因素的影響,更能夠客觀衡量和比較物流成本的高低,可以作為衡量物流成本高低的關鍵指標。
例如,對比中國、美國、日本實際發展現狀,中國相較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物流的人工成本仍然具有比較優勢,制造業大國帶來規模效益優勢,以及基建強國造就的通道網絡優勢,貨物周轉量以水運為核心的運輸優勢(根據網上公開數據顯示,美國水路貨物周轉量占比約為8%,中國約53%)等等,中國應該具有更有利的成本優勢。根據運聯智庫發布的2021年數據可以得出,中國、美國、日本的噸公里物流成本分別為0.8、1.8、3.5,中國物流成本最低,與發展實際情況吻合,也進一步否認了“中國物流成本遠高于美國、日本”的說法。
(數據來源:運聯智庫)
綜上所述,物流總費用/GDP并不能代表物流成本高低,對同一個國家/地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物流效率的變化,而物流總費用/貨物周轉量,亦物流費率(噸公里物流費用)能夠更客觀衡量物流成本高低。從指標的構成來看,降低物流成本可以通過公轉鐵、公轉水,采用更經濟綠色的運輸方式,降低噸公里物流費用,也可以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暢通物流供應鏈環節,減少倉儲、降低成本。各地區可結合物流成本指標以及其他發展指標的情況,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發展舉措,助力地區物流發展、實現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