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取得豐碩成果,53個中非建交國家雙邊關系提升到戰略關系層面,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非洲成為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最重要的地區之一,本文對中非物流合作市場機遇進行簡要梳理。
一、中非貿易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中國已連續14年穩居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2023年,中非貿易額2821億美元,連續第二年刷新歷史峰值。其中,中國自非進口堅果、蔬菜、花卉、水果同比分別增長130%、32%、14%、7%;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對非出口同比大幅增長291%、109%、57%。
電子商務方面,非洲每年的在線銷售額約為200億美元,僅占總零售額3.5%的份額,相比北美洲、拉丁美洲以及亞洲,目前非洲電商市場仍處于最初期的發展階段。近年來,非洲各國政府不斷加大對電信網絡的投入,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滲透率的持續提升,非洲市場悄然成長為新的電商黑馬,據麥肯錫預測,未來10年非洲網絡零售額將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非洲互聯網用戶數量將增至2億人,電子商務規模將達到750億美元,為中非跨境電商的發展創造巨大機遇。其中,尼日利亞、肯尼亞、南非、摩洛哥和埃及這五個非洲大陸最大的經濟體的電商市場在整個非洲市場占比78%。
創新貿易模式方面,非洲國家擁有大量咖啡、可可等非資源類產品,與中國的機電產品、紡織服裝、高新技術產品、化工原料等形成互補。由于大部分非洲國家外匯儲備不足且貨幣幣值不穩定,中非國際貿易面臨諸多困難,易貨貿易正成為中非經貿往來的重要選擇。
自2021年湖南自貿試驗區開展首單中非易貨貿易業務以來,浙江、山東等地也相繼開展新型易貨貿易嘗試并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3年,湖南已完成對非洲4個國家12單易貨貿易,并了建設新型易貨貿易交易平臺。當前易貨貿易主要以兩種模式開展,一種是“點對點”易貨貿易模式,如通過公司出口建材、小商品等換取南非西紅柚;另一種是對沖抵應收外匯易貨貿易模式,如湖南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出口種子到馬達加斯加,袁氏種業馬達加斯加全資子公司用當地貨幣購買云母礦后出口給湖南對非易貨貿易有限公司,后者進口銷售收回人民幣后再支付給袁氏種業。
中非易貨貿易“一站式”解決方案將改變中非傳統貿易業態,滿足中非經貿合作中非洲大部分國家外匯不足、幣值不穩帶來的易貨貿易需求,避開國際貿易天然壁壘,降低對美元結算體系的依賴,降低國際貿易成本和風險,提高國際貿易的便利性,推動中非經貿合作邁上新的臺階。
二、中非跨境移動支付合作不斷升級
非洲大陸正在迅速發展數字經濟,各地區形成了自己的數字產業中心,并且這些中心正對周邊國家產生輻射效應。肯尼亞、尼日利亞、南非和埃及被視為引領非洲數字經濟的“四小龍”。肯尼亞在東部非洲占據領先地位,其產業聚集區以首都內羅畢為中心,被譽為“非洲硅谷”,在移動支付和數據中心領域表現突出。埃塞俄比亞、剛果(金)、烏干達、盧旺達、摩洛哥、加納、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和津巴布韋等國家,在電信市場、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光纖骨干網和無人機等領域都有顯著的發展。
2017年,中非網在非洲建立了第一家B2B跨境電商一站式服務平臺;2018年,中國銀聯為推動中非跨境支付發展,與南非標準銀行達成共識,特定卡種可在中國銀聯合作的互聯網支付平臺上使用快捷支付功能。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過15個非洲國家的17個城市,以及1500多家企業選擇與我國企業合作推進數字化轉型。
資料來源:《中國與非洲經貿關系報告(2023)》
三、中非跨境物流服務商茁壯成長
非洲地區電商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跨境物流服務品質和價格限制了其快速發展,妥投率僅為50%,整個非洲零售系統中,80%依賴進口,而進口物品70%來自中國,網購本地電商配送時效3-7天,海淘小包配送時效21-60天,物流成本幾乎占產品零售價格的50%-60%,在新時代中非戰略合作背景下,中非跨境物流服務存在廣闊的市場空間。
BUFFALO是我國首批進入非洲地區創業的跨境零售物流服務公司,在南非地區獲得了快速的成長,通過“自建倉庫+干線自營+自建信息化系統”,覆蓋從發貨到倉儲到清關到配送的整個物流鏈條,搶占了中國到非洲90%電商小包的市場份額,成為中國到南非最大的B2C物流公司。BUFFALO成立之初,用一年多的時間申請到全鏈路牌照,打通了本地倉庫管理、跨境倉庫管理、空運訂艙、海外快件清倉各環,使中非跨境物流成本由DHL、UPS、TNT、FEDEX四大巨頭壟斷時期的50~120元/件下降到10-30元/件,實現快件從上海到南非約翰內斯堡的時間僅需36個小時,中國到南非全境平均配送時間為3-7天。
圖1 中國出口包裹各渠道件量份額占比
根據BUFFALO公司開展中非跨境物流服務成長路徑,形成幾點促進中非跨境物流服務商發展建議,一是優先進入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國家,特別是對于急切發展跨境電商、旅游業、并積極吸引外資投資的國家可以優先考慮,從而獲得較好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二是建立自有清關公司以保障商品運輸時效及安全;三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海外倉資源,在提高網點分布密度的同時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四是選擇與較高信息化水平的本土物流服務商合作,提高本地配送效率及全流程物流信息化水平。
四、中非航空運輸通道網絡初步呈現
目前,我國僅與非洲56國中的6國開通客運直達航線,每周53班,其中中方航空公司3家每周10班,外方航空公司4家每周43班,中國境內通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長沙、杭州7座城市,在非洲境內通航約翰內斯堡、內羅畢、開羅、阿爾及爾、亞的斯亞貝巴、達累斯薩拉姆6座城市。
貨運航線方面,爾塞俄比亞航空開通亞的斯亞貝巴至廣州、廈門、成都、長沙、鄂州5座國內城市的全貨機航線,每周17班。
通達方式方面,旅客直達占比僅為18.6%,其余旅客在其他樞紐機場中轉,主要中轉機場包括亞的斯亞貝巴、迪拜、多哈、香港、伊斯坦布爾、阿布扎比及巴黎。
分析中非航空市場具有以下幾項特點,一是目的地旅客規模不大,即使在最高峰的2019年中非旅客市場僅為256萬人次,同期中國與北美洲、歐洲旅客運輸量分別為986萬、1682萬人次,中非之間旅客量甚至不如法國、加拿大等單個國家;二是直達運力規模有限,中國與非洲之間運力規模僅每周50班左右,僅兩成旅客能夠通過直達方式運輸,遠不能滿足中非之間運輸需求;三是中轉分流嚴重,在運量高峰的2019年,有高達81.4%的旅客通過北非、中東等樞紐機場中轉;四是外航主導,中國承運人運力規模占比不足20%,中國承運人運輸的中非之間旅客占比不足8%。
總體來看,中非物流合作在跨境電商、易貨貿易、跨境全程物流服務、航空物流領域具備較大發展潛力及市場空間。